1903年,湖南湘西沅州府的一位軍官去世了,他的遺孀吳氏捐出了自己丈夫所有的財產,包括房屋院庭、書器共計約2000餘兩,悉數捐獻給了當地的公立小學堂。這位寡婦並非出手大方,她「治家尚儉」,但「事關公益,則又不惜慨捐巨資。」
他的兒子驕傲的說:「以故所居數十百里,無論賢愚少長,語及家母,無不異口同聲稱曰慈善。」
可能當時這位母親也不知道,他的兒子熊希齡會在十年之後成為民國總理,也可能不會想到,他的兒子也同她一樣,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產。
1917年,辭官三載的熊希齡已經「決志不問國政」,熊希齡的仕途算好,也算不好。他曾是晚清天資最為聰穎的少年,14歲中秀才,22中舉人,25歲中進士,鄉試的閱卷官對他的評語為「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而他的官運也極為亨通,在43歲那年就當上了民國總理一職,算是大幸;但卻被袁世凱玩弄於股掌之上,成了政治上的犧牲品,算是不幸。
但此時,馮國璋再三邀請熊希齡督辦京畿一帶的水災善後事宜,熊希齡想起了他的母親和她曾經幫助過的百姓,答應了這份差事。
1917年夏秋之際的順直大水災乃五十年一遇之大災,600萬百姓受災,家破人亡者無算,熊希齡目睹災難現場,惻隱之心漸生,他在對友人的信件中寫道:「此次目睹災區慘狀、心良不忍,且念出仕十餘年來,從未直接為民做事,愧對吾民,勉竭駑鈍,以當此艱難,亦冀稍贖政治之罪戾而已。」1917順直大水災 天津街景 來源見水印
北京政府此時財政緊張,只能拿出30萬來。熊希齡知道,這樣的資金恐怕是杯水車薪,於是以身作則,自己帶頭捐獻了500元和100件衣服,拉攏全社會共捐款14.86萬件棉衣、8.24萬件棉褲、92.99萬元現金,並召集工程師修繕了京畿一帶的河道工程,改善了當地的水利設施。
熊希齡在這次大災中親赴基層,種種民間疾苦衝擊著他的心靈,也讓他萌生了從事慈善事業的決心。
1918湖南兵災水災瘟疫、1919春荒救濟、1920華北五省旱災、1921春荒、1922湖南旱災、1924湖南水災、1925湖南秋荒……這些災害最多的影響了數千萬的災民,而我們都能在其中看見熊希齡的身影。
他在政府、商人、外國人之間斡旋溝通,籌集善款;他組建賑災組織,派遣專門人員幫助災民走出困境……熊希齡甚至被湖南人認為是全省災民的希望,以至於周秋光曾在《民國時期社會慈善事業研究芻議》中評價:「湖南發生災害,首先想到的不是政府,而是本省的鄉黨、大慈善家熊希齡。」
1925年,他做出了一個改變他自己人生也改變了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舉動:接任世界卍字會會長。(卍讀音為wan,四聲,佛教吉祥標誌;納粹黨旗標誌為卐)
世界卍字會是1922年中國一批宗教人士成立的慈善組織,熊希齡本人也篤信佛教,此後他連任三屆會長一直到1937年去世之前,以此為平台,熊希齡展開了規模更為龐大、更為系統的慈善工作。按熊希齡自己所言:「災患何時發生,本會即何時賑濟。」
除此之外,熊希齡還主張建立了十餘項「永久慈業」,即中學、小學、醫院、殘廢院、平民工廠、平糶局、因利局(無息貸款)、恤產局、育嬰堂、孤兒院、恤養院、防疫所、印刷所等等。在熊希齡的主持下,世界卍字會賑濟上千萬人,籌集善款千萬餘,同時還為日本關西地震、日本岩手關城青森地震、美國洛杉磯地震等世界其他國家的災害籌集善款,捐贈物資。
我們當代有一句好話:「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實際上,百年前的人們也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換句話說,以長久性的幫扶替代原有直接性的救濟,才是近現代慈善事業的顯著特徵之一。
熊希齡自然是不會落下這一點,只不過他和其他慈善者不同的事情是,他傾盡了自己的所有。1932年,熊希齡將自己的全部家產和積蓄(約摺合大洋27.52萬元、白銀6.2萬兩)悉數捐贈給了慈幼事業,就像他的母親那樣。他本應安度晚年,卻奔赴慈善第一線,盡全力的撲在辦理香山慈幼院等慈善事業中,廿載歲月,從未拿過一分一毫的薪水。香山慈幼院
個中緣由,熊希齡在他的《香山慈幼院創辦史》中寫道:「我只縮小範圍,辦我的慈幼院,他們孩子都是真心地愛我,把我當他的父母,我卻(也)把他們當我的兒女,成立我們這個大家庭,這便是我的終身志願了!」
香山慈幼院的規模在十數年間變得愈發龐大,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職業教育都相當完備,幫助了6000多名兵災中的孤兒、各類寒門學生。學生入此門,不收取絲毫費用,一概由慈幼院承擔。更為難能可貴的事情是,熊希齡辦慈善學堂並未向社會廣泛宣傳籌款。
1920年代中國連年兵災,生靈塗炭,各類慈善組織的資金也捉襟見肘,熊希齡為了不妨礙其他慈善組織的行為,就不再宣傳。然而因為熊希齡本人的影響力巨大,香山慈幼院也聲名遠揚,無數熱心中外人士前來捐款約70萬元。
1929年,譚廷闓稱讚香山慈幼院「實為私人創辦教育事業之最有成績者」;1930年,教育部的官員認可香山慈幼院「在中國教育界開了一個全新的紀元」。
毛彥文和熊希齡結婚照
1935年,熊希齡將自己苦心創辦的香山慈幼院交給了自己的新婚妻子毛彥文打理(此時毛彥文37歲,熊希齡65歲)。
全面抗戰爆發後,熊希齡在京滬各地為傷兵難民籌款,京滬淪陷後又轉戰香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在香港與世長辭,享年68歲,民國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翻開《香山慈幼院校友錄》,我們發現大多數校友都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同時有中央級和省區級領導幹部20多名包括前鐵道部長劉建章、前郵電部部長王子綱等,還包括70多名科研工作者、工程師、教授。北京香山慈幼院 桂林分院
熊希齡的慈善動機種種,大抵有以下幾點:第一,其母親的影響;第二,其宗教觀的影響;其三,義務觀念和贖罪觀念。
「盡心於慈善,以盡吾天職,一切好爵浮名,非所敢知。」
將慈善認定為自身的天職,可能也只有熊希齡這般仁慈博愛的,有益於人民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吧。縱觀熊希齡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母親給他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以身作則給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歷史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有更加廣播的胸襟和辯證的態度。有朋友也曾經問過我,如果像讓自己的孩子也在提高成績的同時,能有一些歷史素養,那有沒有一些有趣、不枯燥的書籍呢?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History of china,我們的歷史》。這是一本適合3-6歲孩子定製的中國歷史繪本,實際上也非常適合小初階段的學生。
這套書由原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主編,修訂時間長達兩年,是她最為用心的作品之一。本書由北師大的專家審編,內容簡明扼要,富有趣味,對於剛剛了解歷史的小朋友來說,是一本極佳的入門讀物。
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動不愛看書,又愛聽自己講故事,苦於沒有故事的話,這套書給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圖書後的二維碼提供了大量音頻,一個故事大約1分鐘,完全可以當做睡前故事。
當然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套書的原價336元,頭條的朋友只用99元即可購買,只用9塊錢一本,相當的便宜,可以作為每個孩子的必備讀物。
如有興趣,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寡婦捐出所有家產,兒子後成民國總理,29年後同樣捐出所有財產
1903年,湖南湘西沅州府的一位軍官去世了,他的遺孀吳氏捐出了自己丈夫所有的財產,包括房屋院庭、書器共計約2000餘兩,悉數捐獻給了當地的公立小學堂。這位寡婦並非出手大方,她「治家尚儉」,但「事關公益,則又不惜慨捐巨資。」
他的兒子驕傲的說:「以故所居數十百里,無論賢愚少長,語及家母,無不異口同聲稱曰慈善。」
可能當時這位母親也不知道,他的兒子熊希齡會在十年之後成為民國總理,也可能不會想到,他的兒子也同她一樣,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產。
1917年,辭官三載的熊希齡已經「決志不問國政」,熊希齡的仕途算好,也算不好。他曾是晚清天資最為聰穎的少年,14歲中秀才,22中舉人,25歲中進士,鄉試的閱卷官對他的評語為「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而他的官運也極為亨通,在43歲那年就當上了民國總理一職,算是大幸;但卻被袁世凱玩弄於股掌之上,成了政治上的犧牲品,算是不幸。
但此時,馮國璋再三邀請熊希齡督辦京畿一帶的水災善後事宜,熊希齡想起了他的母親和她曾經幫助過的百姓,答應了這份差事。
1917年夏秋之際的順直大水災乃五十年一遇之大災,600萬百姓受災,家破人亡者無算,熊希齡目睹災難現場,惻隱之心漸生,他在對友人的信件中寫道:「此次目睹災區慘狀、心良不忍,且念出仕十餘年來,從未直接為民做事,愧對吾民,勉竭駑鈍,以當此艱難,亦冀稍贖政治之罪戾而已。」
1917順直大水災 天津街景 來源見水印
北京政府此時財政緊張,只能拿出30萬來。熊希齡知道,這樣的資金恐怕是杯水車薪,於是以身作則,自己帶頭捐獻了500元和100件衣服,拉攏全社會共捐款14.86萬件棉衣、8.24萬件棉褲、92.99萬元現金,並召集工程師修繕了京畿一帶的河道工程,改善了當地的水利設施。
熊希齡在這次大災中親赴基層,種種民間疾苦衝擊著他的心靈,也讓他萌生了從事慈善事業的決心。
1918湖南兵災水災瘟疫、1919春荒救濟、1920華北五省旱災、1921春荒、1922湖南旱災、1924湖南水災、1925湖南秋荒……這些災害最多的影響了數千萬的災民,而我們都能在其中看見熊希齡的身影。
他在政府、商人、外國人之間斡旋溝通,籌集善款;他組建賑災組織,派遣專門人員幫助災民走出困境……熊希齡甚至被湖南人認為是全省災民的希望,以至於周秋光曾在《民國時期社會慈善事業研究芻議》中評價:「湖南發生災害,首先想到的不是政府,而是本省的鄉黨、大慈善家熊希齡。」
1925年,他做出了一個改變他自己人生也改變了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舉動:接任世界卍字會會長。(卍讀音為wan,四聲,佛教吉祥標誌;納粹黨旗標誌為卐)
世界卍字會是1922年中國一批宗教人士成立的慈善組織,熊希齡本人也篤信佛教,此後他連任三屆會長一直到1937年去世之前,以此為平台,熊希齡展開了規模更為龐大、更為系統的慈善工作。按熊希齡自己所言:「災患何時發生,本會即何時賑濟。」
除此之外,熊希齡還主張建立了十餘項「永久慈業」,即中學、小學、醫院、殘廢院、平民工廠、平糶局、因利局(無息貸款)、恤產局、育嬰堂、孤兒院、恤養院、防疫所、印刷所等等。在熊希齡的主持下,世界卍字會賑濟上千萬人,籌集善款千萬餘,同時還為日本關西地震、日本岩手關城青森地震、美國洛杉磯地震等世界其他國家的災害籌集善款,捐贈物資。
我們當代有一句好話:「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實際上,百年前的人們也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換句話說,以長久性的幫扶替代原有直接性的救濟,才是近現代慈善事業的顯著特徵之一。
熊希齡自然是不會落下這一點,只不過他和其他慈善者不同的事情是,他傾盡了自己的所有。1932年,熊希齡將自己的全部家產和積蓄(約摺合大洋27.52萬元、白銀6.2萬兩)悉數捐贈給了慈幼事業,就像他的母親那樣。他本應安度晚年,卻奔赴慈善第一線,盡全力的撲在辦理香山慈幼院等慈善事業中,廿載歲月,從未拿過一分一毫的薪水。
香山慈幼院
個中緣由,熊希齡在他的《香山慈幼院創辦史》中寫道:「我只縮小範圍,辦我的慈幼院,他們孩子都是真心地愛我,把我當他的父母,我卻(也)把他們當我的兒女,成立我們這個大家庭,這便是我的終身志願了!」
香山慈幼院的規模在十數年間變得愈發龐大,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職業教育都相當完備,幫助了6000多名兵災中的孤兒、各類寒門學生。學生入此門,不收取絲毫費用,一概由慈幼院承擔。更為難能可貴的事情是,熊希齡辦慈善學堂並未向社會廣泛宣傳籌款。
1920年代中國連年兵災,生靈塗炭,各類慈善組織的資金也捉襟見肘,熊希齡為了不妨礙其他慈善組織的行為,就不再宣傳。然而因為熊希齡本人的影響力巨大,香山慈幼院也聲名遠揚,無數熱心中外人士前來捐款約70萬元。
1929年,譚廷闓稱讚香山慈幼院「實為私人創辦教育事業之最有成績者」;1930年,教育部的官員認可香山慈幼院「在中國教育界開了一個全新的紀元」。
毛彥文和熊希齡結婚照
1935年,熊希齡將自己苦心創辦的香山慈幼院交給了自己的新婚妻子毛彥文打理(此時毛彥文37歲,熊希齡65歲)。
全面抗戰爆發後,熊希齡在京滬各地為傷兵難民籌款,京滬淪陷後又轉戰香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在香港與世長辭,享年68歲,民國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翻開《香山慈幼院校友錄》,我們發現大多數校友都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同時有中央級和省區級領導幹部20多名包括前鐵道部長劉建章、前郵電部部長王子綱等,還包括70多名科研工作者、工程師、教授。
北京香山慈幼院 桂林分院
熊希齡的慈善動機種種,大抵有以下幾點:第一,其母親的影響;第二,其宗教觀的影響;其三,義務觀念和贖罪觀念。
「盡心於慈善,以盡吾天職,一切好爵浮名,非所敢知。」
將慈善認定為自身的天職,可能也只有熊希齡這般仁慈博愛的,有益於人民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吧。縱觀熊希齡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母親給他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以身作則給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歷史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有更加廣播的胸襟和辯證的態度。有朋友也曾經問過我,如果像讓自己的孩子也在提高成績的同時,能有一些歷史素養,那有沒有一些有趣、不枯燥的書籍呢?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History of china,我們的歷史》。這是一本適合3-6歲孩子定製的中國歷史繪本,實際上也非常適合小初階段的學生。
這套書由原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主編,修訂時間長達兩年,是她最為用心的作品之一。本書由北師大的專家審編,內容簡明扼要,富有趣味,對於剛剛了解歷史的小朋友來說,是一本極佳的入門讀物。
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動不愛看書,又愛聽自己講故事,苦於沒有故事的話,這套書給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圖書後的二維碼提供了大量音頻,一個故事大約1分鐘,完全可以當做睡前故事。
當然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套書的原價336元,頭條的朋友只用99元即可購買,只用9塊錢一本,相當的便宜,可以作為每個孩子的必備讀物。
如有興趣,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