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是一個開拓進取、自由奔放的時代。盛唐時期的文藝作品,普遍奮發向上、豪邁大氣,如詩歌筆力雄壯,音樂旋律激昂,舞蹈節奏明快。像宋代那種凄凄慘慘戚戚的情調,極少出現。當然也有例外,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一位叫何滿子的歌手,就曾以一首悲愴凄涼、痛斷肝腸的贖命之作,震撼歌壇,並且在後來的中晚唐時期流傳了上百年。
何滿子故事,最早出自中唐大詩人白居易的《何滿子》一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白居易在該詩的自注中寫道:「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意思是: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有位來自滄州的歌手叫何滿子,因罪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何滿子作了一首歌曲,呈給愛好音樂的唐玄宗,希望唐玄宗能大發慈悲,免她一死。遺憾的是,唐玄宗並未被打動,何滿子最終未能倖免。由於何滿子所作的這首歌曲十分哀婉悲愴,人們一聽便有撕心裂肺的感受,所以「何滿子」後來成為了悲情歌手的代名詞。她的那首贖命之作,也被命名為《何滿子》。
不過,對於何滿子的涉案時間和最終結局,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卻另有說法。元稹在長詩《何滿子歌》的開頭寫道:「何滿能歌聲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系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梨園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便將何滿為曲名,御府親題樂府纂。」意思是:何滿子的歌聲宛轉悠揚,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世所罕見。何滿子因觸犯刑律身陷囹圄,於是作歌曲表達內心的不平。有梨園弟子將這首歌奏報唐玄宗。唐玄宗覺得何滿子是個難得的人才,便赦免其罪,並將「何滿子」作為曲名,列入樂府。這個結局顯然皆大歡喜,令人欣慰。
元白二人,說法各異,誰對誰錯,無從考證。但是,綜合各種史料分析,依然是能看出一些端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由於皇帝愛好音樂,梨園和教坊中的藝人頗受關注,只要是有點知名度的藝人,史料中多少會有些記載。既然元稹稱何滿子是天寶年間「世所罕見」的歌手,而且被唐玄宗赦免了死罪,那麼史料中不太可能隻字不提。而白居易說何滿子的贖命之作最終未能打動唐玄宗,照理應屬正常。因為僅憑一首歌便赦免一名死刑犯,怎麼看都像小說家的筆法,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發生。比較而言,白居易的說法更合邏輯,可信度更高一些。
無論何滿子結局如何,她的贖命歌曲《何滿子》後來確實流傳甚廣。唐段安節《琵琶錄》中記載:有位姓白的秀才,家中新來了一名歌妓,曾經是宮女。某日,該歌妓唱了一首新歌。大概是新歌過於哀婉,令白秀才大感驚異。此後,藝妓再也沒唱過那首歌。後來,白秀才去靈武訪友,受到靈武刺史李靈曜設宴招待。宴會上,有位姓駱的客人唱了一首《河滿子》,四座皆驚,紛紛稱妙。白秀才說:「我有一名家妓也會唱這首歌,只是音調有些不同。」大家便要白秀才把歌妓叫來。來了之後,發現她淡服閑雅,品調激越。姓駱的客人問:「你莫非是宮中的胡二姐?」歌妓則問:「你莫非是梨園駱供奉?」胡二姐與駱供奉曾是唐玄宗時期的宮中藝人。安史之亂中,許多梨園弟子流落民間。這次意外重逢,讓二人激動得淚如雨下。這個故事也表明,《何滿子》不僅在宮中梨園弟子中演唱,而且流傳到了民間。
中唐時期,還出現了以《何滿子》為樂曲的舞蹈。唐蘇鶚《杜陽雜編》中記載: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有一名叫沈阿翹的家妓,唱歌跳舞都很出色,尤其擅長跳《何滿子》。後因吳元濟割據一方,對抗朝廷,被唐朝政府出兵平定。沈阿翹作為俘虜,被送到宮中當了宮女。當時,朝廷宦官專權,皇帝大權旁落。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與朝臣密謀,準備一舉殲滅宦官勢力。結果由於失密,反被宦官所制,上千朝臣被害,史稱「甘露之變」。事後,唐文宗遭宦官挾持,形同傀儡,心中非常鬱悶。一日,唐文宗在園中觀花散心,不禁黯然淚下。沈阿翹見狀,請求為皇上跳舞解悶。她表演了一曲《何滿子》,邊唱邊跳,歌聲流暢,舞姿優美。《何滿子》歌舞大約比較符合唐文宗此刻的心境。表演完畢,唐文宗賞賜沈阿翹金臂環。唐文宗後來還選拔了一些宮女,作為沈阿翹的弟子。
開成五年(840年),年僅31歲的唐文宗鬱鬱而終,其弟唐武宗即位。可是,唐武宗同樣是一個短命皇帝,年剛32歲就因濫食丹藥一命嗚呼。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重,其妃嬪孟才人在病榻前侍候。孟才人因為善歌而深受唐武宗寵愛。唐武宗問她:「我或將不久於人世,你何去何從?」孟才人回答說:「皇上不在了,臣妾也不想活在世上。」這大約正是唐武宗想要的答案,也就默許了。這時,孟才人要求唱一首歌來表達自己的哀傷,唐武宗同意了。孟才人於是唱了一曲《何滿子》。由於歌聲極度凄涼悲傷,聞者無不涕零。一曲終了,孟才人昏倒在唐武宗病榻前。唐武宗急召御醫搶救,可御醫的結論是:「身體尚有餘熱,但肝腸已寸斷。」佳人就此香消玉殞。不久,唐武宗也死了。入殮的時候,棺材居然抬不動。有人猜測唐武宗大約是想與孟才人合葬,於是將孟才人的棺材抬來。然後,唐武宗的棺材果然變輕了。儘管故事有點離奇,卻也算得上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佳話。
大中三年(849年),隱居丹陽的詩人張祜,聽說了孟才人殉情的故事後,一連寫了三首詩感懷。《宮詞二首·其一》寫道:「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短短20字,寫出了幽居深宮的女子極其悲慘的一生,堪稱宮怨詩中的經典之作。《宮詞二首·其二》也是抒發宮人思鄉、失寵的傷感:「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憐。新聲何處唱,腸斷李延年。」另外一首《孟才人嘆》,則描述了孟才人的生平事迹:「偶因歌態詠嬌嚬,傳唱宮中十二春。卻為一聲何滿子,下泉須吊舊才人。」張祜的這三首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借孟才人所唱的歌曲《何滿子》來烘托詩的哀怨意境,從而達到感人肺腑的效果。
此外,晚唐詩人尹鶚、李珣、薛逢等,也留下了以何滿子及其歌舞為題材的詩作。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還記載:「荊州貞元初,有狂僧善歌《何滿子》。」意思是:唐德宗貞元初年,荊州有位性格狂放的僧人善歌《何滿子》。連僧人都善唱《何滿子》,說明這首歌曲十分普及。
創作於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的《何滿子》,流傳百年長盛不衰,可見其確實具有非凡的藝術感染力。《何滿子》經久不衰的原因,可能與中晚唐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有關。安史之亂前,唐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風尚以慷慨激昂、豪情萬丈為主調,文藝作品充滿著樂觀情緒。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社會矛盾日漸尖銳,描寫失意彷徨、感時傷懷的文藝作品逐漸成了主流。悲愴的《何滿子》,可能正好滿足了中晚唐時期人們的心理需求。
文藝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反映。從《何滿子》百年流傳過程中,我們分明看到了唐朝盛極而衰的軌跡。(文/謝志東)
贖命歌曲的藝術感染力: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盛唐是一個開拓進取、自由奔放的時代。盛唐時期的文藝作品,普遍奮發向上、豪邁大氣,如詩歌筆力雄壯,音樂旋律激昂,舞蹈節奏明快。像宋代那種凄凄慘慘戚戚的情調,極少出現。當然也有例外,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一位叫何滿子的歌手,就曾以一首悲愴凄涼、痛斷肝腸的贖命之作,震撼歌壇,並且在後來的中晚唐時期流傳了上百年。
何滿子故事,最早出自中唐大詩人白居易的《何滿子》一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白居易在該詩的自注中寫道:「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意思是: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有位來自滄州的歌手叫何滿子,因罪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何滿子作了一首歌曲,呈給愛好音樂的唐玄宗,希望唐玄宗能大發慈悲,免她一死。遺憾的是,唐玄宗並未被打動,何滿子最終未能倖免。由於何滿子所作的這首歌曲十分哀婉悲愴,人們一聽便有撕心裂肺的感受,所以「何滿子」後來成為了悲情歌手的代名詞。她的那首贖命之作,也被命名為《何滿子》。
不過,對於何滿子的涉案時間和最終結局,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卻另有說法。元稹在長詩《何滿子歌》的開頭寫道:「何滿能歌聲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系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梨園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便將何滿為曲名,御府親題樂府纂。」意思是:何滿子的歌聲宛轉悠揚,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世所罕見。何滿子因觸犯刑律身陷囹圄,於是作歌曲表達內心的不平。有梨園弟子將這首歌奏報唐玄宗。唐玄宗覺得何滿子是個難得的人才,便赦免其罪,並將「何滿子」作為曲名,列入樂府。這個結局顯然皆大歡喜,令人欣慰。
元白二人,說法各異,誰對誰錯,無從考證。但是,綜合各種史料分析,依然是能看出一些端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由於皇帝愛好音樂,梨園和教坊中的藝人頗受關注,只要是有點知名度的藝人,史料中多少會有些記載。既然元稹稱何滿子是天寶年間「世所罕見」的歌手,而且被唐玄宗赦免了死罪,那麼史料中不太可能隻字不提。而白居易說何滿子的贖命之作最終未能打動唐玄宗,照理應屬正常。因為僅憑一首歌便赦免一名死刑犯,怎麼看都像小說家的筆法,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發生。比較而言,白居易的說法更合邏輯,可信度更高一些。
無論何滿子結局如何,她的贖命歌曲《何滿子》後來確實流傳甚廣。唐段安節《琵琶錄》中記載:有位姓白的秀才,家中新來了一名歌妓,曾經是宮女。某日,該歌妓唱了一首新歌。大概是新歌過於哀婉,令白秀才大感驚異。此後,藝妓再也沒唱過那首歌。後來,白秀才去靈武訪友,受到靈武刺史李靈曜設宴招待。宴會上,有位姓駱的客人唱了一首《河滿子》,四座皆驚,紛紛稱妙。白秀才說:「我有一名家妓也會唱這首歌,只是音調有些不同。」大家便要白秀才把歌妓叫來。來了之後,發現她淡服閑雅,品調激越。姓駱的客人問:「你莫非是宮中的胡二姐?」歌妓則問:「你莫非是梨園駱供奉?」胡二姐與駱供奉曾是唐玄宗時期的宮中藝人。安史之亂中,許多梨園弟子流落民間。這次意外重逢,讓二人激動得淚如雨下。這個故事也表明,《何滿子》不僅在宮中梨園弟子中演唱,而且流傳到了民間。
中唐時期,還出現了以《何滿子》為樂曲的舞蹈。唐蘇鶚《杜陽雜編》中記載: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有一名叫沈阿翹的家妓,唱歌跳舞都很出色,尤其擅長跳《何滿子》。後因吳元濟割據一方,對抗朝廷,被唐朝政府出兵平定。沈阿翹作為俘虜,被送到宮中當了宮女。當時,朝廷宦官專權,皇帝大權旁落。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與朝臣密謀,準備一舉殲滅宦官勢力。結果由於失密,反被宦官所制,上千朝臣被害,史稱「甘露之變」。事後,唐文宗遭宦官挾持,形同傀儡,心中非常鬱悶。一日,唐文宗在園中觀花散心,不禁黯然淚下。沈阿翹見狀,請求為皇上跳舞解悶。她表演了一曲《何滿子》,邊唱邊跳,歌聲流暢,舞姿優美。《何滿子》歌舞大約比較符合唐文宗此刻的心境。表演完畢,唐文宗賞賜沈阿翹金臂環。唐文宗後來還選拔了一些宮女,作為沈阿翹的弟子。
開成五年(840年),年僅31歲的唐文宗鬱鬱而終,其弟唐武宗即位。可是,唐武宗同樣是一個短命皇帝,年剛32歲就因濫食丹藥一命嗚呼。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重,其妃嬪孟才人在病榻前侍候。孟才人因為善歌而深受唐武宗寵愛。唐武宗問她:「我或將不久於人世,你何去何從?」孟才人回答說:「皇上不在了,臣妾也不想活在世上。」這大約正是唐武宗想要的答案,也就默許了。這時,孟才人要求唱一首歌來表達自己的哀傷,唐武宗同意了。孟才人於是唱了一曲《何滿子》。由於歌聲極度凄涼悲傷,聞者無不涕零。一曲終了,孟才人昏倒在唐武宗病榻前。唐武宗急召御醫搶救,可御醫的結論是:「身體尚有餘熱,但肝腸已寸斷。」佳人就此香消玉殞。不久,唐武宗也死了。入殮的時候,棺材居然抬不動。有人猜測唐武宗大約是想與孟才人合葬,於是將孟才人的棺材抬來。然後,唐武宗的棺材果然變輕了。儘管故事有點離奇,卻也算得上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佳話。
大中三年(849年),隱居丹陽的詩人張祜,聽說了孟才人殉情的故事後,一連寫了三首詩感懷。《宮詞二首·其一》寫道:「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短短20字,寫出了幽居深宮的女子極其悲慘的一生,堪稱宮怨詩中的經典之作。《宮詞二首·其二》也是抒發宮人思鄉、失寵的傷感:「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憐。新聲何處唱,腸斷李延年。」另外一首《孟才人嘆》,則描述了孟才人的生平事迹:「偶因歌態詠嬌嚬,傳唱宮中十二春。卻為一聲何滿子,下泉須吊舊才人。」張祜的這三首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借孟才人所唱的歌曲《何滿子》來烘托詩的哀怨意境,從而達到感人肺腑的效果。
此外,晚唐詩人尹鶚、李珣、薛逢等,也留下了以何滿子及其歌舞為題材的詩作。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還記載:「荊州貞元初,有狂僧善歌《何滿子》。」意思是:唐德宗貞元初年,荊州有位性格狂放的僧人善歌《何滿子》。連僧人都善唱《何滿子》,說明這首歌曲十分普及。
創作於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的《何滿子》,流傳百年長盛不衰,可見其確實具有非凡的藝術感染力。《何滿子》經久不衰的原因,可能與中晚唐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有關。安史之亂前,唐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風尚以慷慨激昂、豪情萬丈為主調,文藝作品充滿著樂觀情緒。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社會矛盾日漸尖銳,描寫失意彷徨、感時傷懷的文藝作品逐漸成了主流。悲愴的《何滿子》,可能正好滿足了中晚唐時期人們的心理需求。
文藝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反映。從《何滿子》百年流傳過程中,我們分明看到了唐朝盛極而衰的軌跡。(文/謝志東)